1974年,我终于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。1957年8月出生的我当时还未满16岁。到了美国之后,我首先接受了6个月的语言培训,这期间时常想家。那年的夏天,我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附近塞拉蒙坦(音)高中的10年级。10年级相当于韩国学制的高中一年级。
我当时非常着急。因为这是经历各种困难并在自己的坚持下才得以成行的留学,所以我希望不管怎样尽快进入大学,于是开始疯狂地学习。当时我一周每天差不多都在熬夜,我非常认真地读了10年级的教材。当然并不是全部都能理解。当时的我还没有那样的英语实力,但我却能够掌握核心和脉络。最终我去找了校长。
“10年级的教材我全都看了。请让我去11年级读书吧。”
当然这是一个无理的要求,但校长却意外地批准了,他当时只是慢慢地说:“就这样办吧。”随后的三天我涉猎了全部11年级的课程,于是又敲响了校长办公室的门。
“11年级也学完了。让我念12年级吧。”
又在3天后,我对校长说。
这次校长显露出了吃惊的神情,但他仍然没有制止我,他说:“你要是愿意,而且能通过,那就去试试吧。”当时他大概心里认为我不会通过考试的。
最终,几天后我还是参加了毕业考试。当时看到考卷立刻傻眼了,问题的量和需要解读的文章太多了。我举起手对监考官说。
“我是从日本来的,现在英语还不熟。这个考试考的应该不是英语而是学业水平吧,请让我使用英文字典,这才公平。”
监考官坚决地说了一句“不行”。但如果退缩就不是我了。我用结巴的英语坚持着自己的主张说“我有权利获得这样的照顾”。最后应该是没有办法了,监考官走到外面又走了回来。
“获得了教育厅的许可,你可以使用字典。”
原来考试到下午5点钟结束,但对于我来说时间太不够用了,所以我又再次举起手来。
“我得查字典,所以需要两倍的时间,请延迟我的交卷时间。”
这次监考官又输了,最终我一直考到了凌晨。而我竟然通过了考试。来美国不到一年,我就完成了高中的课程。
#19岁,制定人生50年计划
但我却没有办法进入名牌大学。直到高中毕业前,我都不知道美国有一个大学入学资格考试(SAT)。所以我必须寻找不需要SAT成绩就可以入学的学校。最终我去了相当于韩国两年制大学的圣名大学(Holy Names College)。在两年的时间里,我的所有课程都是A。得益于此,1977年夏天我最终被插班进入了UC伯克利大学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Berkeley)经济系二年级。
19岁,我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图画,我把它命名为“孙正义人生50年计划”。这就是我完成的对于从20岁到60岁的今后50年我将要挑战什么、实现什么的巨大的展望。此后,我的人生完全都用在了实现这一目标之上。这其中没有一次改变过计划,没有一次降低过目标值,没有一次实现目标失败过。“谨慎制定计划,将其实现。”这就是我遵守一生的原则。
孙正义人生50年计划
20—30岁 扬名 =》创建软银
30—40岁 筹措事业资金 =》股市升值,投资雅虎,创建雅虎日本
40—50岁 大干一场 =》投入超高速互联网,收购沃达丰K.K
50—60岁 完成事业 =》成为亚洲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(ICT)集团
60—70岁 将经营权移交下一代 =》?
*为了实现60岁目标,他设立了人才培养机构“软银学院” 资料:软银
进入大学之后,我真的是在拼命地学习。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,当时没有比我学习更刻苦的学生了。因为这是一件从物理角度来说不可能的事情。
我没有逃过一次课。经常坐在最前排看着教授的脸,每次去卫生间的时候也都是手里拿着课本,一边走一边看。吃饭的时候没有放下课本。我当时是左手拿着书,右手拿着叉子,眼睛一刻不离开课本,把随便夹起的饭送入嘴里。我从来没有悠闲地一手拿着叉子一手拿着刀、眼睛注视着饭菜吃饭的这种奢侈行为。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了肺炎。我当时虽然老打喷嚏,嗓子也哑了,但仍然坚持着学习。就算头疼得快要裂开,我也仍然在看书。休息的时间仅限睡觉。就这样,睡眠的时间也被我压缩到最小。
我不想辩解。我的英语不好,也没有钱。我甚至不允许自己这样自己安慰自己。我的留学是抛下吐血的父亲和哭泣的母亲换来的。我既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为什么还要哭出声呢?当然,在日本我就是一个不满非常多的学生,但在美国,我从来没有抱怨过。“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。就让我拼命地去做本职中的本职吧。如果不拼命学习,就必定会受到惩罚。”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决心不断逼着自己前进。
那时我遇到了改变我人生方向的冲击性事件。我在《电子学(Electronics)》这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张照片。那是一张像未来城市设计图一样的彩色照片。“这是什么?长得好奇怪?”看完了下一页才知道,原来是因特尔(Intel)开发的微处理器(microprocessor)。
我读着报道,眼泪不觉地流了下来,从头到脚不住地颤抖。“人类终于实现了这样的创举!”我当时受到了巨大的触动。我在心里想象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产品将怎样改变人类的生活。我下定决心。“好吧,发明。电脑,就走这条路吧。”这就是我种下创建软银萌芽的瞬间。